摩托車越野競賽與訓練(一)
一、坡上駕駛
摩托車坡上駕駛,包括了上坡和下坡..由于越野是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常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坡道,諸如漫坡,陡坡、側傾坡及高洼不平的坡等等.從廣意上講,帶有一定度數的上坡道貨下坡道統稱為破路,但是嚴格地講坡合坎是有區別的.統稱,坡道超過3cm的為坡,不足3cm的為土坎;上去土坎緊挨著就下土坎的又稱為土嶺;吧土嶺的形狀變到地下人又稱為彈坑.從形態上看坡是看的延伸,坎是坡的縮短.但是在同樣的坡角和路面附著條件下,坡道的駕駛難度要大的多.
因此,坡道駕駛是越野訓練中的一門主課,也是開展場地地越野賽、山地賽以及場地障礙表演的基礎.一個不會坡上駕駛的運動員,如果讓他去參加越野賽或者是騎車去跳躍斷橋,就像讓一個不會走路的小孩去跑步一樣,是不可想象的.
按照越野競賽的規則的規定,路線高度差不得少于3cm.但是事實上通常的比賽由于受地形條件的影響,坡道的難度是很大的.有些坡道不但很陡而且很長;還有些坡道雖不很陡而且很長;還有些坡道雖不很陡,但附著條件很差.如果駕駛技術不過硬,容易影響運動成績,甚至失誤,引起事故,因此作為一名優秀選手,要掌握各種上下坡的駕駛技術,并具有迅速適應新坡道的能力,即使是新開辟的無路地段,只要坡道本身不超過所有使用車輛的爬坡能力,也應該順利通過.實踐證明,在同一個坡道上,三輪車的駕駛難度大于二輪車;相反,二輪車下坡的難度又大于三輪車.
一、坡上駕駛規則
(1)通過新路之前應認真觀察前路線\坡度\坡道情況,選擇最佳車路線和適應擋排,避免上坡失誤,嚴禁用空擋下坡.
(2)如地形條件允許,短而緩(通常10度以下為緩坡,11-20度為中等坡,20度以上為陡坡)的上坡,應該充分利用摩托車的慣性和動能加油沖速通過;長而緩的上坡,亦可用中速擋加油沖車,當發動機動能下降時,應迅速換上抵擋繼續加速前進;廠而緩的下坡可用中速擋通過,視情況允許坡中換擋.
(3)短而陡的上下坡,應采用低速檔通過;廠而陡的上坡,應充分利用車輛慣性提前加油沖坡,盡量避免坡中停車,轉向或換擋.通過長而陡的下坡.應采取多次聯合制動,以求平穩.通過中等下坡應視路面情況有時使用發動機制動,有時采用聯合制動.
(4)上坡失誤時,應按正確的要領進行坡上調頭,防止車輛發生嚴重倒退(尤其中等以上的坡),以免引起車輛傾覆,發生訓練事故.
(5)上中等以上的坡,駕駛員應采用立姿,使身體重心盡量前移,以改變車輛的重力,提高車輛的穩定性和爬坡能力.
(6)下中等以上的坡,駕駛員應采用立姿,身體重心往后移,以使于\車輛重力后移,提高下坡的穩定性.
(7)上陡而長的坡,如果一開始就發現方向嚴重偏離預定路線,或者發動機轉速不夠等而不能上去時,應果斷地停車調頭重上,避免在坡的中間停車,以防發生事故.
二、坡上駕駛要領
1.三輪車上坡
三輪車上坡尤其上陡而長的坡,其難度大于二輪車.因為它有三個著力點,又是單邊(主車)傳動,其重心位置在后輪和邊斗之間靠主車一側的一點上.因此,上坡時方向容易向右跑偏.所以,駕駛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坡前應加速,坡底換號擋排,并迅速將油門加到底,按預定路線沖車上坡.
②駕駛員和副手(亦稱壓斗員)應用立姿并盡量使身體重心前,如圖 駕駛

員兩膝夾緊油箱,兩臂推柱方向把,利用臂力和腰部力量隨時校正方向.副手在確保邊輪不翹起的情況下,使身體盡量靠近主車.兩手緊握邊車上梁.
③摩托車的主車輪應走平坦和質地堅硬的地方,避免因前輪撞擊障礙物而改變行駛路線或前輪嚴重騰起引起縱向傾覆.通側傾坡時,主車通常應走低洼面一側,以增加后輪的附著力.為防止上坡時摩托車向右跑偏,駕駛員應注意適當的向左打方向把.實車駕駛中摩托車向右跑偏,由于其重心有了改變,(移向邊輪),使后輪的附著力減弱,很容易引起上坡失誤.上坡途中向右跑偏時,應及時采取緩油打把的同時向左打把把校正方向;緩油打把,是三輪車越野中常用的駕駛技術.其方法是:利用短暫減油的同時向左打把校正方向;方向校正后迅速再加油.如此多次緩油打起,便以達到預期為目的.然后一味加油,往往適得其反.
④通過帶有彎路的坡道,副手應做好轉彎時的配置工作.
⑤通過漫坡因地面附著力差后輪出現打滑現象時,副手應將身體重心移向主車,并用力上下顫動車輛.
實踐證明,副手身體向下顫動時,會給后輪一個力,從而增加了輪胎花紋與地面的嚙合能力,有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摩托車上坡失誤時的處置
上坡時,由于發動機牽引力不足,變速器脫檔,地面附著力差,選擇路線不佳或操作不當等原因,常常引起發動機敲缸\后輪打滑或行駛方向被改變等多種復雜情況.駕駛員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正確措施.凡通過努力能爬上去的,應設法爬上去;上不去的,應該進行坡上調頭.
(1)上坡脫檔(行駛中變速器的某一檔里自行跳入空擋,叫 “脫檔”):上坡時,由于操作不當或變速機構有毛病,,都會引脫檔”.其現象是;正常行駛時車速減慢而發動機聲音突然增大.發現脫檔,應迅速將油門減到最小,握回離合器握把,掛上一擋,松離合器加油.
(2)發動機失速;由于坡長/坡陡\地面附著力差貨使用擋排不當等原因,有時在摩托車接近頂時發動機的動力不足,聲音變小,有敲擊聲,甚至熄火.駕駛員員應根據地形和發動機失速程度,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
①發動機雖有失速但并明顯,主要是坡道附著力不強,后輪甚至出現打滑.遇到這種情況,可采用緩油的方法駕駛,以增加后輪的附著.實踐證明,后輪出現打滑時,如加油過猛更容易打滑.而采用緩油的方法駕駛,當減油時后輪轉速減慢,給輪胎花紋與地面一個嚙和機會,從而使摩擦阻力增大;當突然加油時,又使附著力加強,效果是明顯的.
②發動機動力明顯下降并出現敲擊聲時,應迅速下車,一邊駕駛,一邊推車.
三輪車駕駛員柯將點火撥桿扳慢,視情況也可由扶手下車或兩人同時下車推車。其推車駕駛姿勢如圖

③當發動機將要熄火時,應及時握回離合器握把,切斷發動機動力的傳出,不是其熄火.如能起步前進,可加大油門猛松離合器,.實施快速起步或多次起步.必要時副手應該迅速跳下推車起步.
(3)坡上調頭
不管是新運動員還是老運動員,是上坡時出現失誤難以避免.因此,在訓練難度較大的上坡前,應該專門進行坡上調頭練習.坡上調頭,不論是三輪車,還是二輪車,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倒車時應向左轉向不要向右轉向.因為這樣做對二輪車駕駛員來說便于操作(如啟動發動機和制動)和控制車輛,安全系數大;對于三輪車來說,主車在左邊,重量大,邊車在右邊,重量輕,因此向左轉時,車輛穩定性好,同時還便于駕駛員操作.否則,勢必引起車輛傾覆.坡上調頭的要領是:
三輪車調頭:駕駛員在減油制動握回離合器把的同時,將方向把向左打死.如在漫坡上調頭,副手應迅速移向主車內側后部,駕駛員緩慢地松開制動器,使車輛向左下方移動.如遇中等以上的坡度,調頭時副手應迅速下車站在主車左后側,用力推扶主車后扒手,如圖

以防車輛倒車過快,引起傾覆;駕駛員在重慶制動的同時,可利用車輛的下滑力使其緩慢地倒至左下方.經過調度直至前后輪處在或接近同一個水平線上時,方可起步駛下坡去.如發動機熄了火,駕駛員應迅速站起,用左腳予以啟動,亦可換入二擋用溜發動機的方法下坡重上。
當車輛后倒時,嚴禁駕駛員下腳支持地面.這樣做,若因坡陡控制不住車輛時,跳車的難度非常大,容易發生變故。
3.三輪車下坡駕駛要領
下坡時,駕駛員兩手握緊方向把,兩臂挺直,身體重心后移,用半蹲駕駛姿勢(慢下坡可用坐姿)駕駛.副手左手抓住機會扒手,右手抓住邊車上部橫梁,兩臂挺直,兩膝微屈,身體重心盡量后移,如圖

一般來講,下慢坡時可用二擋.如路面條件允許.可用不用制動,甚至加油下坡.下陡坡時可用一擋,并采用多次聯合制動.避免一次制動過死,出現后輪橫滑。
二、轉 向 駕 駛
摩托車轉向駕駛,在越野車駕駛中占著重要的位置,是重點訓練內容之一.舉行一次越野比賽,有時設有彎道幾十處,彎道駕駛技術好的好壞對成績影響極大.行家們懂得,彎道常常是運動員競爭的“主戰場”:不僅分分秒秒的時間要去從中爭取,而且戰術的運用和超車的實現也多在彎道中做文章.因為,在高手之間的激烈抗爭中,如果不是和車輛技術性能存在著差異的話,直線上很難實現超車.因此,對彎道的練習不僅在時間上要有足夠的保證,而且在訓練內容上要突出重點。
一、 彎道駕駛規則
(1) 練習前應認真觀察研究轉向角度、路面附著條件和平坦寬擴情況.
(2)彎道練習時,一般情況下應選擇有利的弧度加油轉向.對于三輪車訓練車,應避免利用慣性作直角調轉.其總的原則是:高速接近,適速加油通過,高速離開.離開彎道的速度應快于接近彎道的速度.如接近彎道的速度過快,轉彎是便不敢及時加油做動作,一旦需要加速時,發動機動力往往跟不上,勢必影響出彎時的速度,其平均速度反而慢了.
當然,隨著摩托車性能不斷提高,轉向技能也在發生變化.由于當今的高級專用賽車其發動機加速性和減震系統的穩定性明顯提高,很多二輪車運動員在一些路線上,已經開始掌握和運用高速接近,利用慣性作直角調轉這一新的轉向技術了.未來的轉向技巧,將會是弧度加油轉向與直角調轉并用.因此,對于這兩種技巧都要認真掌握,千萬不可以擇新棄老.
(3)每個彎道應力爭達到相對極限速度.摩托車行駛的最佳路線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外側接近,內側通過,外側離開,即外-內-的路線,

如圖C線所示 .這是因為,轉彎半徑愈小,轉彎的速度愈高,橫向離心力愈大.車輛的穩定性愈差,為提高速度,保持車輛穩定,應增大轉向半徑(即減小離心力).
如果選擇如圖B道所顯示的路線,雖然是一條捷徑,但轉向半徑小了,轉向的離心力增大,轉向的速度受其影響一般沒有C道快.但是,轉向半徑也并非是越大越好,如圖A所示,雖然轉向半徑大而使轉向離心力減小,但路程較遠,且容易被后面的賽車走C道兒超越或擠出線路以外,因而往往不可取的.一個優秀運動員,轉向時,絕不應該是走一條路線,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在多條線路上駕駛與掌握超車技巧.
以上僅僅是從轉向半徑與離心力的關系上選擇行車路線的一般原則,而在實車駕駛中還要注重地形和路線的變化情況.有些道路從道理上應上C道,但由于地形關系,C道轉彎處外側低內側高或者嚴重凹凸不平,這就是要走上B道或A道.
(4)應盡量選擇平坦或外側高里側低的線路通過.因為彎道的外側高了,轉向時的離心重力反向移動(向外側滑的可能性)變小,不僅有助于加強后輪的附著力(沒有形成側滑的本身,就能使后輪有更多的機會與地面嚙合),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車輛轉向時的穩定性和運動速度.
因此,除了要注意利用自然地形地物外,還要善于利用車撤外側由于輪胎的多次沖擊碾壓而堆積的沙土作“屏障”加油轉向、按車轍的導向前進,避免出轍.
二、 三輪車彎道駕駛要領
二輪摩托車與邊三輪摩托車盡管其駕駛規則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本身結構不同,加之后者有時兩個人一臺車,因此,二者又許多截然不同的方法和特點。前者是靠壓車實施轉向,后者則完全是借助臂部和腰部的力量-一手硬推方向把,一手硬拉方向把,強行轉向。關于摩托車的轉向原則、轉向時的路線選擇和幾個階段的劃分等問題,前面已有較詳細的敘述,這里不再累贅,F分別將三輪車的轉向要領、壓斗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介紹于下:
(1)左轉彎:入彎之前,駕駛員在減油的同時采取聯合制動。由高速檔換入低速檔,按預選選好的路線(盡可能采用大弧度)進入彎道。轉彎時,采用坐姿,兩膝夾緊油箱,上體略向左前傾,兩手借助臂部和腰部力量迅速適度向左打方向把,如圖

如通過彎角大的急彎,入彎時可利用車輛的慣性作側滑轉向(轉彎時不加油)。轉后及時加油增速,適時迅速換上二擋,快速離開彎道。。如通過彎道彎角小、轉彎半徑大的彎道,應采用邊打把邊加油的方法實施大弧度轉向。轉彎過程中如因車速快,離心力大出現前輪外側跑偏而不便進行校正方向時,應迅速采用“緩油打把”的方法駕駛。
駕駛員在入彎前減油 、制動和換擋的同時,副手應迅速使身體重心轉向主車,并根據轉向角的大小和路面情況確定其配重的位置和動作幅度。如通過急轉彎,在體力、障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將上體移向機車外側,以作最大幅度的配重。因為左轉向時由于離心力的作用,摩托車的重力移向邊輪,使邊輪向前向外的運動阻力增加.轉向半徑小車速快,離心力就達.離心力愈大,邊輪的運動阻力愈大,(尤其土質疏松的路面),如車速過快,常會引起摩托車向外側作橫向傾覆.因此,副手向主車外側移動的幅度愈大,對提高轉向速度及穩定性的作用也愈明顯.
(2)右轉彎:三輪車的右轉彎,由于邊輪只有一個支點接觸地面,轉向半徑小于左轉向,故駕駛操作比較簡單.作為駕駛員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善于根據轉向角的大小和路面情況,控制好轉速速度,選好行駛路線,掌握住加油時機.由于三輪車的主車重邊邊車輕,右轉向時因離心力作用極易引起翹斗.因此副手的壓斗幅度大小和壓斗時機的正確與否,對提高轉向速度及實施平穩轉向有很大的影響.
入彎前:駕駛員在減油、制動和換擋的同時,按預先選好的路線進入彎道.轉彎時,采用坐姿,兩膝夾緊油箱,上體略向右前傾,兩手適度向右打方向把,并用加油的方法通過彎道,如圖

.與此同時,副手應迅速向邊輪進行壓斗.
副手壓斗的位置有兩個:一是壓邊輪擋泥板的后部,見圖

一是壓邊輪的中部的外側,見圖

.前者是常用的壓斗方法,后者多用于路面平坦的急彎或內側高的路面.雖然后一種方法由于動作幅度大而效果比較好,但常受體力和路面的限制,故不易多用.
最后談談壓斗的技巧問題.訓練中常見這樣的情形:轉向時有些副手早早的將身體探出并使其處于最大幅度,體力消耗很大,結果同樣的的車速其他車不翹斗,而他的車翹斗.這是為什么?糾其原因主要是壓斗時機不對.
大家知道,摩托車右轉時有兩個點最容易引起翹斗:一是邊輪運動中遇到凸起障礙物時(如石塊、土丘等),再是車輛行駛在轉彎圓弧的圓切角最大時刻(離心力最大點).為了防止翹斗,正確的做法是:轉彎前做好壓斗準備,轉彎時只作一般的壓斗動作,到了易翹斗的地方使身體猛力探出并做出最大幅度的同時,給一個向下壓的力量.如果過早的壓到極限位置,不僅運動強度增大,更主要的是失去了主動性,一旦需要給勁的時候已是無能為力了!
當然,要想達到轉向的極限速度而又不致翹斗,只靠壓斗員的技巧是不夠的,要靠兩人的默契配合.在一些易翹斗的地方,駕駛員應適當收油,放慢行車速度.
為了在訓練時達到”極限運動”,右轉彎時的翹斗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萬一出現翹斗時,駕駛員不要驚慌失措,應迅速減油制動,盡快使邊輪著地.然后下車觀察路面情況,找出翹斗的原因,通過實踐、切磋提高技能.摩托車運動是最激烈而富于刺激性的勇敢者的運動,在尋求”極限速度”的漫長、曲折而艱難的過程中,沒有不失誤、不摔跤、不受傷的運動員,尤其三輪車轉向駕駛,失誤的可能性和失誤后的危險性(尤其左轉向)往往大大超過沙子路、泥濘路等課目。